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作品
《生死疲劳》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6) 莫言
(text hyperlink)
莫言於颁奖典礼上发表之得奖感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女士们,先生们:
让一个名叫「莫言」的人,站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颇有几分讽刺意味。三十年前,当那个名叫「管谟业」的人,把自己名字中间的「谟」字,一分为二变成「莫言」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私自改姓易名的叛逆行为所包含着的意义。他当时只是想,很多大作家都有笔名,他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当他注视着这个意味着不说话的新名字时,他想到了多年前父母亲的谆谆教导。那时候中国大陆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阶级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人们都普遍地丧失了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没有忠诚和信任,只有欺骗和防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因言招祸,一语不慎,很可能带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後果。那时候,他偏偏是个饶舌的孩子。他有着很好的记忆力,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在人前说话的强烈欲望。但每当他欲施展自己的说话才能时,母亲总忘不了提醒他一句:「千万少说话啊!」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离开父母的眼睛,他还是要滔滔不绝地说。
在荣获「红楼梦奖」的小说《生死疲劳》中,那个废话连篇,招人讨厌的莫言,虽不能说完全是他,但也基本上就是他了。
文学来自生活。这毫无疑问是真理,但生活浩瀚无边,每个作家所能使用的,也就是那一点点与他的个人经验相关的生活。一个作家要想持续不断地写下去,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展自己的生活领域,就必须与追求富贵与闲适的欲望做斗争。追求痛苦,是一个成名作家的自救之路,但幸福总是在追求痛苦时不期而来。因此,对作家来说,最珍贵的财富是追求幸福时不期而来的痛苦,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我也相信,要在文学上获得成功,除了才华和勤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命运。
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很多本书,但真正能够被人记住的,也就是一本或者几本书。截止到目前,我已经写出了十部长篇和近百部中丶短篇小说,但究竟是那一部丶或者是那几部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得以比较长久地流传下去呢?我自己很难做出判断。《生死疲劳》荣获「红楼梦奖」,这等於是各位评委替我做出了一个判断,我想,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因为她得了「红楼梦奖」,更因为此书调动了我人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曾经说过,写作此书用了短短的43天,但孕育构思此书却用了漫长的四十三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那个管谟业还在大栏小学读书时,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後的广播体操时间里,邻村的那个姓蓝的单干户农民,推着一辆当时已经无人使用的木轮车──拉车的是一头瘸腿毛驴,赶驴的是他的小脚的妻子。木轮车发出尖利刺耳的响声,车轮在学校前边的土路上压出深深的辙印。这些,都牢牢地被管谟业记住了。当时,他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对这个顽固地坚持单干的农民充满了反感和歧视。他甚至随着众多的孩子,参加了对这个单干户农民投掷石块的恶行。这个农民,一直顽抗到一九六六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残酷迫害中,他终於坚持不住而自寻短见。
许多年之後,当管谟业成为了莫言时,他一直想把这个单干户的事迹写成一部书,尤其是当八十年代人民公社解体,分田到户,农民又实际上恢复了单干时,他感到这个蓝脸,是一个了不起的,敢於坚持己见,不惜与整个社会对抗,最後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还没有出现过。但他一直未动笔,因为他没有寻找到这部小说的结构方式。直到二零零五年夏天,他在一所着名的庙宇里,看到了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感到茅塞顿开。他让一个被冤杀的地主变成驴丶牛丶猪丶狗丶猴,最後终於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用动物的视角,观照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有人问我,小说中的莫言与现实生活中的莫言是什麽关系?我说,小说中的莫言既是作家莫言塑造的一个人物,也是作家莫言自身。其实,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与作家的关系都是如此。
现在,就让作家莫言,代表着他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和所有动物,向浸会大学文学院,向各位评委,向张大朋先生,向在座的各位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奖作品评介 《生死疲劳》以最独特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乡土近半世纪的蜕变与悲欢。莫言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揉魔幻写实的笔法,发展出一部充满奇趣的现代中国《变形记》。「变」是本书的主题,也构成现当代历史的隐喻。全书笔力酣畅,想像丰富既不乏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世故,也多有对历史暴力与荒诞的省思。莫言以笑谑代替呐喊丶徬徨;对土地的眷恋,对社会众生的悲悯,对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尤其跃然纸上。《生死疲劳》足以代表当代中国小说的又一傲人成就。
第二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决审委员会主席 王德威教授 |
||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一九五五年二月出生於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务农。十八岁时,到县棉花加工厂做工。一九七六年二月应徵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丶班长丶教员丶干事丶创作员等职。一九九七年转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先後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六年)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获文艺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一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丶《天堂蒜薹之歌》丶《十三步》丶《酒国》丶《丰乳肥臀》丶《檀香刑》丶《四十一炮》丶《生死疲劳》等十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丶《欢乐》丶《怀抱鲜花的女人》丶《爆炸》丶《师父越来越幽默》等二十馀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丶《枯河》丶《拇指铐》丶《冰雪美人》等八十馀篇。还创作了《红高粱》丶《霸王别姬》丶《我们的荆轲》等话剧丶电影文学剧本等。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包括英文丶法文丶德文丶意大利文丶日文。曾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丶台湾联合文学奖丶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丶首届「鼎钧文学奖」丶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丶第十七届亚洲文化奖丶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丶第三十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Nonino International Prize)等。 |
||
莫言於颁奖典礼上发表之得奖感言全文 (text hyperlink) |
决审委员评语节录 |
结构奇特,异想天开,此书能在大陆出版并受欢迎,诚使人「大开眼界」,足证当政者宏然之雅量与纳言的心胸。 在开国前後,放手发动群众的疾风骤雨,确有若干枉屈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路向并无可议,问题在於多数忠厚农民多不愿见过激手段,而以贪懒致贫的「政治流氓」为挑动者,挟私报复,西门屯富农西门闹即为典例,他被土枪轰掉脑袋,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後转为大头婴儿蓝千岁,每转世一次,即为每个不同时期,作者运笔灵动,一泻千里,对地方「非瓶醋」的干部,极尽嘲讽之能事,而此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官场现象,迄今仍未能全面根除,作者此书正可悬为明镜,使中央施政,更上层楼。
小说家
司马中原先生 |
********************************************************************************** |
一部有宏观有气魄的小说。书中人物在时代变化中的遭遇,反映高密1950到2000年的历史和社会变化,也就是中国社会在那50年间的缩影。 作者利用古典章回小说的形式,说唱的语言,现代魔幻现实的手法,佛教的轮回思想,多重观点(驴,牛,猪,狗,人),来说二十世纪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驴,牛,猪,狗,能记下客观的,全面的印象,现实的场景,以及它们的心理反应。小说充满反讽。一个个细节,扣得很紧。这就是好小说家的手笔。小说荒诞,历史却真切。
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前主任
聂华苓教授 |
********************************************************************************** |
莫言的《生死疲劳》以大气磅丶荒诞怪异的事手法,描述了中国大陆农村半个世纪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里有残酷的阶级斗争风暴丶有农民对土地和劳动的极其深厚的感情,有轮回转世的各种牲畜的悲惨故事,也有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解体和乌托邦理想的破灭,还有改革开放以後各阶层人们面临新的困惑和灵魂挣扎,还有所谓80後一代青年人的迷茫和悲哀。小说里描写三代中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人丶畜的小轮回与历史的大轮回互相照应,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历史内容和时代资讯。 在艺术手法上作家表达了对传统小说形式的敬意。莫言故意使用了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畜混杂丶阴阳并存的民间审美观念,用多种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人间社会所发生的一切荒诞变化。莫言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反思历史,反思现状,他呼吁人们要从阶级与权力的暴力怪圈中解脱出来,不仅应该忘记历史上的仇恨与报复,更应该警惕新的权力与贪欲造成的人性的堕落,在这个伦理基础上,他歌颂了中国农民安於土地丶勤於劳动丶忠於爱情的传统生活观念。
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及中文系系主任
陈思和教授 |
********************************************************************************** |
多麽有激情的写作,其夸张的语言,浓烈色彩团块的述方式,再加上生死轮回和章回小说的套式和框架写大陆几十年的生活图案,使阅读充满了快感。 关於土改的部份,写得很精彩。他一写到大的场面,都精彩,情绪的爆发和语言的狂欢使作者才华凸现。
第一届「红楼梦奖」首奖《秦腔》作者
贾平凹先生 |
********************************************************************************** |
(text hyperlink)
莫言於颁奖典礼上发表之得奖感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女士们,先生们:
让一个名叫「莫言」的人,站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颇有几分讽刺意味。三十年前,当那个名叫「管谟业」的人,把自己名字中间的「谟」字,一分为二变成「莫言」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私自改姓易名的叛逆行为所包含着的意义。他当时只是想,很多大作家都有笔名,他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当他注视着这个意味着不说话的新名字时,他想到了多年前父母亲的谆谆教导。那时候中国大陆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阶级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人们都普遍地丧失了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没有忠诚和信任,只有欺骗和防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因言招祸,一语不慎,很可能带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後果。那时候,他偏偏是个饶舌的孩子。他有着很好的记忆力,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在人前说话的强烈欲望。但每当他欲施展自己的说话才能时,母亲总忘不了提醒他一句:「千万少说话啊!」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离开父母的眼睛,他还是要滔滔不绝地说。
在荣获「红楼梦奖」的小说《生死疲劳》中,那个废话连篇,招人讨厌的莫言,虽不能说完全是他,但也基本上就是他了。
文学来自生活。这毫无疑问是真理,但生活浩瀚无边,每个作家所能使用的,也就是那一点点与他的个人经验相关的生活。一个作家要想持续不断地写下去,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展自己的生活领域,就必须与追求富贵与闲适的欲望做斗争。追求痛苦,是一个成名作家的自救之路,但幸福总是在追求痛苦时不期而来。因此,对作家来说,最珍贵的财富是追求幸福时不期而来的痛苦,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我也相信,要在文学上获得成功,除了才华和勤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命运。
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很多本书,但真正能够被人记住的,也就是一本或者几本书。截止到目前,我已经写出了十部长篇和近百部中丶短篇小说,但究竟是那一部丶或者是那几部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得以比较长久地流传下去呢?我自己很难做出判断。《生死疲劳》荣获「红楼梦奖」,这等於是各位评委替我做出了一个判断,我想,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因为她得了「红楼梦奖」,更因为此书调动了我人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曾经说过,写作此书用了短短的43天,但孕育构思此书却用了漫长的四十三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那个管谟业还在大栏小学读书时,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後的广播体操时间里,邻村的那个姓蓝的单干户农民,推着一辆当时已经无人使用的木轮车──拉车的是一头瘸腿毛驴,赶驴的是他的小脚的妻子。木轮车发出尖利刺耳的响声,车轮在学校前边的土路上压出深深的辙印。这些,都牢牢地被管谟业记住了。当时,他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对这个顽固地坚持单干的农民充满了反感和歧视。他甚至随着众多的孩子,参加了对这个单干户农民投掷石块的恶行。这个农民,一直顽抗到一九六六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残酷迫害中,他终於坚持不住而自寻短见。
许多年之後,当管谟业成为了莫言时,他一直想把这个单干户的事迹写成一部书,尤其是当八十年代人民公社解体,分田到户,农民又实际上恢复了单干时,他感到这个蓝脸,是一个了不起的,敢於坚持己见,不惜与整个社会对抗,最後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还没有出现过。但他一直未动笔,因为他没有寻找到这部小说的结构方式。直到二零零五年夏天,他在一所着名的庙宇里,看到了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感到茅塞顿开。他让一个被冤杀的地主变成驴丶牛丶猪丶狗丶猴,最後终於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用动物的视角,观照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有人问我,小说中的莫言与现实生活中的莫言是什麽关系?我说,小说中的莫言既是作家莫言塑造的一个人物,也是作家莫言自身。其实,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与作家的关系都是如此。
现在,就让作家莫言,代表着他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和所有动物,向浸会大学文学院,向各位评委,向张大朋先生,向在座的各位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